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4
大众网
手机查看
编者按:
农业农村部为落实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为推动高水平建设农机强省,努力探索发展农机的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带来的机遇,大众网·海报新闻特别推出《逐新提质 农机赋能》山东智能农机助力乡村振兴系列报道,生动展现山东农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脚步。
海报新闻记者 王海霖 刘乐斌 济南报道
9月10日,大众网·海报新闻特邀山东超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刚做客大众网演播室,从农机行业落实产业孵化与技术应用,数字化农业高精度地图、云控平台与自动驾驶技术、AI技术融合,以及推行无人化作业等方面,展示了山东从传统农机大省向智慧农机大省的蝶变过程中的生动实践。
以智能拖拉机为抓手,深耕智慧农机赛道
智能农机是数字农业的核心部分之一,农机的智能化意味着所有的作业轨迹、作业数据、回收数据一目了然,耕种管收等环节可逐步实现无人操作。山东超星智能科研团队率先基于传统拖拉机变速箱及底盘进行电控化提升技术攻关,创新研发拖拉机底盘控制系统同时配套多种控制模块,构建了由一个核心控制系统,七种电控模块组成的完整拖拉机底盘电控模组,实现点火、离合、油门、换挡、换向、PTO、悬挂等电控,适用现有拖拉机所有底盘类型;结构简单、技术成熟,能够以相对较低的成本实现传统机械换挡拖拉机底盘及变速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具备量产推广及产业应用的巨大优势。
郭刚点出了智能机型相比传统机型的三个好处:一是智能拖拉机换挡方式和电控模组的换挡方式时间缩短,且换挡的成功率高,避免因机手的熟练程度低导致换挡失败。电控操作减轻了机手驾驶作业的疲劳度,对机手专业的依赖度也有所降低。而且作业不受时间限制,可以实现24小时全天候作业。二是智能拖拉机作业在操控方面有突出优势,机手可以使用驾驶室外的按键、手机APP、无线遥控器多种方式进行远程控制,操作方便,降低了人工驾驶作业的复杂度,控制精准度更高,提升了作业效率。超星智能农机可获取田块位置、设备工作状态、速度、作业环境中土地、人员、障碍物以及作物密度等信息,具备与其它整机、终端信息交互能力。三是智能拖拉机通过融合网联数据中心、高精度农田地图、农机农艺云端等主要功能的数字农业云平台,实现一根线贯穿全局作业,在农作物的全周期内在不同设备上反复使用;平台和智能拖拉机相互协调、协同决策、共同优化智能拖拉机作业过程。
数据化、遥控化,智慧农场系统引领未来
“无人农场”这个词形象地概括了智慧农业系统的特征。超星智能采用北斗导航及数字技术实现农机具的遥控化、无人化,比如在手机上规划好作业路径后,拖拉机带着农具自行作业。这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大幅减少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促进粮食稳产增收。
智能作业首先解决了因墒情了解不到位,导致播种后出苗率低的症结。以现有高精度农田地图做数据支撑,可准确掌控墒情,提高了出苗率。其次解决了农机作业执行不到位的问题,结合农艺技术将作业区域按任务进行规划,把智能农机作业的路径根据作物类型、作业类型、车辆和农具的类型制定详细方案并下发,定位精度远超人工控制水平。第三弥补了复合种植植保打药难的缺陷,智能植保机通过复合播种时的路径选择,对大豆和玉米进行精准植保。
郭刚算了一笔账,智能农机让播种作业由传统的至少3人一台设备,变为2人或1人一台设备,人力成本节约30%以上。500亩小麦过去需要人工7-10天播种完,现在大约4-5天就能结束。
独行快,众行远,超星智能的产业链朋友圈
山东超星智能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争取和用好政策红利,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土地优惠等,让智能农机装备的成长有一个宽松的环境,提升自身竞争力。郭刚说,希望主管部门专门针对智能农机的开发应用出台一些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让山东可以在这一领域走在前列。
山东超星智能尤其看重农服机构丰富的农技和服务经验,双方在合作中互相赋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农服机构常常帮助山东超星智能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指导企业研发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智能农机装备。双方共同开展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活动,提升农户对智能农机装备的认知度和使用技能;此外,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包括农机购销、调度、维保、培训等,也是双方合作的重要课题。
郭刚说,与农户的合作是超星智能产品服务的最后一棒。企业通过举办产品展示会、现场演示会等活动,让农户亲身体验智能农机装备的优势,提升他们的购买意愿。通过各种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服务,让农户迅速熟悉和适应智慧农机。超星智能可根据农户的实际需求和农业生产条件,提供定制化的智能农机装备和服务。例如,针对不同类型的农田和作物,提供不同规格和功能的智能农机装备。
由点到面,努力打造智慧农机样板项目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超星智能在2022年至2024年主推的一个创新案例。它从各地的自然特点和种植实际出发,进行技术升级迭代,对于稳粮扩豆政策下大豆玉米兼容发展乃至相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省内实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累计达27万亩。德州禹城市种植的5万余亩,经科学测产和实打验收,综合数据显示玉米平均亩产约55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量约123公斤。其中伦镇示范点150亩实收产量玉米平均亩产650公斤,大豆平均亩产150公斤,为全省示范点最高产量。实践证明,“玉米基本不减产,增收一季豆”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
山东超星智能农机耕作、开沟、起垄、播种等土地作业的数据和目标误差在±2.5cm,增加5.6%有效种植面积,农作物收获率提升1.8%。通过测算,在千亩小麦、玉米、大豆玉米复合种植上,与传统农机相比,作业成本最高降低2.36万元;精准收获机械减损后最高增收11.78万元;合理规划后可增加5.6%播种面积最高可增收8.8万元;总收入最高增加19.74万元;平均每亩直接增收高达197.4元;增收率最高11.2%。智能农机成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发展智慧农机,任重而道远
山东超星智能乃至整个行业面临诸多难题,如标准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足,技术与操作人才缺乏,市场认知不足,农民接受度低等。面对一个个“拦路虎”,超星智能迎难而上。联合山东省农机院及相关单位进行团体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机装备之间的兼容性和整体智能化水平;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培养更多智能农机装备领域的技术人才。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智能农机装备的性能、优势和使用方法,提高农民的接受度和操控能力。拓展应用场景,积极探索智能农机装备的新应用场景和模式,拓展其市场需求和应用范围。
在智慧农机的道路上,山东超星智能已经出发,而且走得很踏实。仅仅成立数年的超星智能科技,在智慧农机领域的探索令业界瞩目。山东超星智能不仅获得“2022年度农业全程无人化作业试验先进单位”,连续上榜2022年和2023年“中国智能农机最具创新公司TOP10” 企业名录。截止2024年,山东超星智能共取得专利10个,软件著作权3个,团体标准3个。去年2月,山东超星智能自主研发的“农业机械(国四)远程监控平台”正式接入国家平台。
山东超星智能团队将投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潮流,基于当前农业特点和企业自身条件,聚焦智能农业装备的研发与应用,积极探索作物种植尤其是复合种植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我省的粮食生产结构,助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
初审编辑:李燕玲
责任编辑:杜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