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

安城镇:做好乡村“土特产” 打造产业振兴新引擎

2025

/ 06/19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手机查看

  近年来,安城镇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带动、抱团发展,立足资源禀赋,以品牌强农为战略引领,把做好“土特产”大文章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点之一。聚焦鲜食玉米、金银花、梨丸子等特色产业,不断深挖“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延伸“产”的链条,持续推动农村产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扎根于“土”,全力盘活资源优势

  安城镇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摸清资源明细。以地缘、人缘、产业为纽带,东部、南部整合张天井、宋庄等10个连片村的资金、资源、资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果树、药材种植、食品加工等优势产业。西部抓住机遇,依托东部产业新城入驻企业的契机,承接企业业务,发展劳务合作,带动集体增收。北部沿黄各村,聚焦“转”“增”两条路径,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流转土地累计20000余亩,发展高品质粮食生产,实现土地集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有效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搭建共富平台。以党建联合体为纽带,创新跨村资源整合模式,实现资源向资产转化。以“跨村联建”成立的七个联合党委为平台,从社会化服务、为民股份、共富工坊、村企联建四个方面入手,统筹各村集体资产的委托管理、合同签订、日常维护、后期开发等工作,实现资源集成、资金集聚、经营集约。2024年全镇44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突破20万元,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15个。创新联农机制。采取政策引导、领导包靠等举措,探索“党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模式,通过基层党组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和基地管护,农户以土地入股并通过务工参与种植管理的模式,使群众在延伸壮大农业产业链上实现“土地流转+就近务工+自主种植”等全方位“产出”、多渠道增收。

  鲜明于“特”,聚力壮大特色产业

  安城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准路子,通过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品牌传播力、激发市场购买力,不断提升“土特产”特色品牌附加值,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健全品种培育机制。依托省农科院等科研创新平台,打造鲜食玉米科技小院,通过专家团队常驻,开展种植技术、品种改良、田间管理等示范推广活动,创新打造“选育—应用—推广”全链条培育体系,蹚出“科研院所+示范田+订单企业”协同创新之路,辐射带动周边350人种植鲜食玉米,实现亩效益增加1000元以上,新增就业30人以上。创新品质管控机制。以绿色兴农、品质兴农为引领,围绕金银花产业发展目标,以提升种植质量、扩大产业效益为核心,通过标准化生产模式指引、规模经营、统一技术指导等方式,采取“1234”工作法,统筹推进金银花种植、管护及加工全链条管理工作。持续完善全产业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农残速测合格率达100%,有效增强农产品质量核心竞争力,切实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深化品牌建设机制。坚持线上突围,搭建安城镇农产品展销中心和电商直播间,通过“直播+助农+电商”新模式,农产品展示厅及直播带货带动联建村每年增收2万元以上。推动线下深耕。在拓展传统的农贸市场等销售渠道的同时,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举办品牌推广活动等方式,与济南华联商场、家家悦超市、平阴鱼多多等公司达成农产品销售协议,构建起以小官村为中心,辐射全镇乃至全县的供应库。

  焕发于“产”,做优做强产业链条

  安城镇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持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项变强项,助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对接上级政策协调资金470余万元用于滴灌、道路硬化、育苗大棚(两处)、农产品分拣包装中心等村级建设项目,通过购置真空包装加工设备,建设改造冷库,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种植、贮藏加工、运输销售一条龙产业链,切实解决农产品生产加工难、储存难、运输难的问题。短链变长链,推动特色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特色种植+精深加工”双轮驱动,以小官村、铁山村、段天村350余亩金银花种植基地为依托,积极对接山东百味堂中药饮片公司和齐鲁制药公司,探讨金银花直接进药厂的销售渠道。争取上级资金建设文化长廊打造金银花研学交流平台,走文化体验融合发展之路,以旅促药、以药带旅,逐步实现药旅融合。单线变多线,培塑多元文化IP矩阵。借助“北安新韵”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沿五十里薯道逐步带动沿线各村发展鲜食红薯、鲜食玉米特色主导产业。完善“节庆(民俗文化节庆)一体验(特产馆)一研学(采摘研学)”农产品文化矩阵,通过搭建线上展销平台、举办各类主题民俗文化节庆、兴安社区消夏晚会,开展“莓丽田园”宋庄草莓采摘、让庄铺亲子研学游等活动等方式,深挖农产品文化内涵,讲好土特产故事。通过文化赋能,切实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刘乐斌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