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 >全面振兴 >产业振兴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一块田里的“三本账”

2024

/ 04/10
来源:

德州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麦苗马上拔节孕穗啦,这长势真喜人,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2024年4月2日,在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庆云镇卞家村北,成片的麦田像一条绿毯,沿着漳卫新河铺展开去。种粮大户程国兴站在自家的麦田里,喜不自禁。

  庆云县耕地面积36.2万亩,2023年庆云县粮食总产量28.43万吨,平均亩产890公斤。其中,5.2万亩“吨半粮”核心区平均亩产1460公斤,再创历史新高。这份“稳粮答卷”来之不易。

  庆云县处于德州市李家岸引黄灌区最下游,过去属于海侵区,土地盐碱化程度高,人均耕地面积小,耕地细碎化,散林分布广。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如何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精打细算账”?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2023年以来,一场围绕“田”的改革在庆云县落地,增高标田、减低产田,增公墓(祠堂)、减坟头,增片林、减散林,增高效经营、减低效经营,增有机肥、减无机肥,“五增五减”改造提升行动将持续至2025年,涉及庆云县八成以上的耕地,最终实现“小田变大田”“薄田变良田”。

  正是精心算好增量、提质、增效“三本账”,庆云县让“小田变大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才得以持续提升。

  增量账 多出来2.1万亩耕地

  在常家镇东板营村,205国道两旁,大片麦田郁郁葱葱。但2023年9月前,这里还有零散种植树木的现象,树木最大的直径已有10厘米左右。

  农田到底让不让种树?如今种树种粮哪个收益有保障?自2023年6月启动的增片林、减散林行动,让不少村民更明晰、坚定了种植方向。

  “村里在耕地上种的这些树,近几年不赚反赔,不少村民强烈要求,收回地种粮食。”东板营村相关负责人李学国说。

  常家镇党委副书记、武装部部长董建泽介绍,2012年苗木市场行情好,直径10厘米的白蜡最贵时能卖到500元一棵。很多人来到常家镇,流转土地,种植白蜡。近5年,苗木市场不景气,很多苗木疏于管理,几乎成了无主树。另一方面,农户也面临不能足额拿到土地流转费用的风险。

  2023年6月,常家镇启动清理散林、低效林行动,共清理4万余棵白蜡等树木,在2585.46亩耕地上,树苗给麦苗“让道”,耕地重现生机。

  庆云县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在德州各县(市、区)排名靠后。挖潜增量,唯有在解决耕地细碎化上做文章。

  东辛店镇小菅村,通过增公墓(祠堂)、减坟头行动,小菅村共增加耕地20余亩。

  小菅村原有大大小小的坟头257个,不仅占用耕地面积,还影响到机械化作业。在减坟头行动启动前,小菅村召开村两委会议,各姓氏宗族参与的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坟头迁不迁,迁往哪里?

  “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有坟,而且几乎都是占他人的地,农田作业不方便,因此,大多数人同意迁坟头。”小菅片区工作片长吕海祥说,根据大家讨论的决议,集中开展了迁坟行动。村东头有一块占地6.5亩的闲散林地,大家一合计,将其改为墓地。如今,在这里,小松柏林间掩映着125个墓地。村里会逐步引导小型卧式墓碑应用,满足村民寄托哀思需求。

  目前,庆云县累计完成1.6万亩闲散林地清理工作,其中群众自发清理低效林木6500亩;累计完成坟墓迁安10186座。共新增适度规模经营耕地2.1万余亩。

  为什么大部分农户拥护清散林、迁坟头?庆云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李德重说:“归根结底是农业发展的需要,通过清理能够解决农业机械化率低、亩均产出不高、人力资源紧张等突出问题。各方诉求是相通的,唯有把土地整合成一大块,才能实现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强。”

  提质账 粮食产能提升10%至20%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

  “省时、省钱、省力!自己受累拉‘小白龙’,用柴油机带水泵抽水浇地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3月正值小麦春灌期,徐园子乡邢家村种粮大户张金义喜出望外。

  2023年,得益于庆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张金义的200余亩小麦再也不用“抢水喝”。有了闸,沟渠可以按需截留水,有了泵站,开机便提水,利用铺设到地头的管道,水直接送到田间。

  邢家村耕地总面积850余亩,此前有半数多是盐碱化低产田。村里将土地流转给国企——庆裕集团,交由专业化团队改造后,农田实现了大变样。

  田埂、道路、水渠、撂荒地得到整合,地界标志物、多余机耕道、废弃机井被铲平,实现土地连通,村里有了适合机械化操作的大片化农田。

  针对盐碱化问题,流转方庆裕集团与中天公司合作,采用“暗管物联技术+新型高标准农田+现代高新大农业”模式,通过土地深松、铺设灌排管网、增施有机肥等措施,调节土地盐碱成分,让原本地力贫瘠、产出低下的“薄田”变为多打粮、打好粮的“良田”。搭上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快车后,邢家村的农田再次发生质变。

  种上高标准农田,好处不止一个。

  最直观的好处,是路好走了,用水、排水更方便了。

  以前,田间都是土路,坑洼不平,雨天泥泞不堪,农机进田费时费力。有了平坦的机耕路,下田干活方便了,农田成方连片后,大型旋耕机、播种机、收割机可以直达田间地头,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水渠修到地头,浇水方便、排水也通畅,能够更快实现“旱能浇、涝能排”目标。

  最实惠的好处,是种粮成本低了。

  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为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创造条件,配合飞防植保、水肥一体化、有机肥科学施用等多重管理措施,使水、肥、药等农业投入减量增效,平均每亩每年节本增效500元左右。

  最重要的好处,是粮食产能提高了。

  耕地质量提升,带动产出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产能大约提升10%至20%,达到一季千余斤、两季“吨半粮”。

  不少像张金义一样的种粮大户,从庆裕集团手中“二次流转”土地,铆足了劲儿多种粮、种好粮。

  在尚堂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内,有一片占地2.6万亩的“三新”(施肥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具)技术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98.8%。通过“增有机肥、减无机肥”行动,庆云县亩均化肥使用量减少1.6%。

  2023年,庆云县投入2.3亿元,完成5.2万亩“吨半粮”示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1.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2023年度2.5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已全面开工,将于2024年5月完工。同时,储备2024年4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谋划改造提升5万亩,未来粮食产能有望进一步提升。

  增效账 万亩土地作业效率提高近50倍

  3月6日,尚堂镇西郎坞村,在种粮大户张炎的麦田,4台拖拉机正在有序作业,所到之处,肥料被均匀地撒在地里。“还是原来的流转土地,但农田面积增加了,田地都平整了,耕种效率大大提高。”张炎说。

  张炎是寿光市人,2022年,他只身一人来到庆云流转土地种粮。目前,共流转土地2000余亩,其中西郎坞村占了1700余亩。

  西郎坞村土地水肥条件好,这些年粮价也比较稳定,种植效益不错。张炎常驻尚堂镇,专心伺候庄稼。但他也有烦心事,村西约1300亩流转区内,地势高低不平,还有5亩左右的散林,且分散在四处,这让他的农田变成了“插花田”。

  “大型机械进不去,只能用小机械,绕着林地走,一点点打理,特别费劲。”张炎说。

  2023年6月,借力庆云县开展的增片林、减散林行动,这些林木很快清除。张炎的干劲更足了,他自己掏腰包,平整了高低不平的土地。用他的话说:“现在,你到地里去看吧,一马平川的绿,太漂亮了,心里别提多畅快了!”

  机械施肥、病虫害飞防、灌溉自动化……截至3月27日,位于尚堂镇,由鲁供集团经营的万余亩土地,春管任务已完成80%。

  尚堂镇与山东省供销集团合作,建立“公司+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姚千、马家等13个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将万余亩土地托管给省供销集团,实行“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

  “一亩地一年保底收益800块钱,2023年每亩地还多了100元的分红。坐等收入的同时,我们还能外出打工挣钱。”姚千村村民李彬说。

  “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之所以顺利推进,离不开“小田变大田”。“土地成方连片之后,方便了机械化作业,成本大大降低不说,作业效率提高了近50倍。”尚堂镇党委书记南照龙说。

  小田变大田,增效又增收,这也催生了不少种粮大户、种粮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庆云县128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土地流转,新增市级合作社示范社23家。

  “2024年是‘五增五减’行动攻坚年,计划改造耕地3.5万亩,2025年改造4.5万亩,累计改造面积10万亩;到2025年底,庆云县耕地改造比例达到八成以上,实现农田优质、集中、连片,促进农田高产高效。”李德重说。

初审编辑:李燕玲

责任编辑:王海霖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