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4
闪电新闻·海报新闻
手机查看
12月1日,济南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济南市莱芜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的问题。据悉,莱芜区坚持以片区思维统筹谋划推进,连点成片、扶弱培强、化散为聚,探索走出了具有莱芜特色的和美乡村建设之路。
济南市莱芜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光辉介绍,莱芜区总面积1739平方公里,农村行政村792个,农村常住人口约40万,其中500人以下的村454个,村小、村弱、村散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基础设施投入分散、整体建设水平不高。鉴于此,莱芜区认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积极探索和美乡村建设方法路径,并在发布会上给出了独具特色的“莱芜经验。”
全区域规划,绘制“东西南北中”蓝图。围绕打造“高效富美”的农业空间和“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科学编制“东西南北中”五大片区乡村振兴建设图,推动“各美其美”向“美美与共”转变。东部片区,依托中药材、蜜薯、小米等特色种植优势,以“和美和庄”泉韵乡居片区和苗山镇齐鲁燕山、艾都小镇、花仙谷等田园综合体为引领,推动山区村庄产业蝶变升级,加快打造山村田园综合示范区。西部片区,依托省级农高区平台优势和姜蒜种植加工优势,以杨庄镇“数字杨庄、姜蒜飘香”示范片区和万兴、泰丰等“国字号”龙头企业为引领,打造集标准种植、精深加工、外贸出口、数字赋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南部片区,依托省工委旧址、709文化产业园等红色资源和莲花山、皇龙冠、云台山等生态资源,以牛泉镇“烽火岁月、历史遗迹”示范片区和山楂之恋、莲花山茶旅等田园综合体为引领,做好“红+绿+旅”文章,打造乡村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北部片区,依托山水生态资源和中国国际航空节品牌节会优势,以雪野街道“湖光山色、田园风光”示范片区和大王庄镇“和美姜山”衔接推进区为引领,大力发展康养文旅产业,打造乡村全域旅游示范区。中部板块,依托中心城区和重工产业城辐射带动作用,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引领,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体制机制,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方位振兴,提升“强富兴美优”水平。按照“产业强、农民富、文化兴、生态美、组织优”的目标定位,统筹兼顾、全面发展,争做乡村振兴的“五好学生”。产业发展提质,先后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一村一品”示范镇村7个,培育中国农业企业500强2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5家,莱芜生姜入选国家级农业精品品牌、全市农业十大产业,去年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128.8亿元,出口额47.6亿元、位列全市第一,产业支撑作用更加明显,获评“山东省现代农业强县”荣誉称号。农民增收提速,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市场”的共富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健全“市场引导企业、企业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运行机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236家、家庭农场788家,带动区内85%以上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2022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以实际行动践行发展为民理念。文化服务提效,集中推出“莱宣讲”“莱关爱”“莱义诊”等“莱”系列志愿服务15大项、80小项,在偏远山区创新设立“学生驿站”52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戏曲进乡村”、农村电影放映覆盖率均达100%,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列入全国试点,“百姓春晚”成为全国样板。生态建设提优,农村厕、污、水、暖、路系统提升,实现自来水户户通、道路硬化全覆盖,先后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4个、齐鲁样板村31个,成功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区、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区创建单位。组织效能提档,推动村级党建串点连线成片,指导镇街建立党建工作区64个,打造“山楂之恋”“绿色田园”等党建共同体19个,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达到619家、覆盖率78%,带动村均增收3万元,通过“三变改革”村集体收入增加3400万元,全区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下村居实现清零,推动以党建工作聚民心、凝合力。
全过程创建,完善“规建运管服”链条。遵循乡村建设发展规律,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统筹把握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让乡村在自然生长中迭代升级。规划方面,对新一轮确定的641个城镇开发边界外村庄,由区级统一组织编制村庄规划,公开招募16名乡村规划师,积极参与村庄规划设计、特色景观制作、人文风貌引导,全面提升乡村规划水平。建设方面,推广运用招商运营引领、设计施工一体化、以工代赈等模式,综合采取监理、过程审计、村民质量监督等手段,有效保障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率。运营方面,引入乡村运营师或运营团队,提升策划、招引、营销、管理等水平,促进乡村发展实现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转变,管理运营模式更加高效规范。管理方面,探索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群众自主参与、“建管一体”等多样性模式,鼓励各类主体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确保农民群众长期受益。服务方面,探索国有企业参与乡村建设新模式,由区属国企与各街镇共同成立平台分公司,积极参与田园综合体、高标准农田等重点项目建设,在项目策划、投资融资、工程咨询等方面提供服务,服务乡村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全要素保障,强化“人地钱技数”供给。紧盯资源要素瓶颈制约,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弊端,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充足要素保障。强化土地保障。今年将14个农业农村项目纳入区级及以上重点项目盘子,严格落实“土地跟着项目走”要求,积极探索农村闲置土地盘活利用,切实保障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需求。同时,加强土地用途监管,坚决遏制“大棚房”等农地非农化乱象,确保土地供应规范有序。强化资金保障。放大涉农资金整合效用,先后投入各类资金4亿多元,如今年实施的和美和庄泉韵乡居项目,现已整合污水治理、“一村一业”等区直部门行业资金2000多万元,确保资金向示范片区集中投放、发挥效应。强化人才保障。组建乡村振兴专家顾问团,选聘村级发展顾问1331人,在外创业人员回村担任党组织书记115人,乡村振兴工作专员进入村“两委”班子130人,一大批“田秀才”“土专家”“技能大师”脱颖而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更加充实有力。强化技术保障。依托莱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深化与江南大学等30多家院校合作,建立国家级“星创天地”2个、省级“农科驿站”5个,各类科研平台20多个,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强化数字赋能。数字农业、数字乡村基础不断夯实,积极推广科百智慧农业、数字植物工厂等模式,新增智慧农业应用基地3家,年内将建成数字乡村示范村277个,数字技术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闪电新闻记者 耿欣 报道
初审编辑:李燕玲
责任编辑:林振华